<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光临365bet官网在线_外勤365下载安装_365BET娱乐场下载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志书改革创新问题

        作者:《广西地方志》    发布时间:2021-03-26 10:53

        从陆续出版的新志书看,其观点、内容较之旧志,已有质的飞跃,体例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某些发展。但总的感到,不少志书志稿仍然是借鉴有余,创新不足。大家都不反对借鉴,志书也不可能没有借鉴,但借鉴学习要有利于改革创新。在这方面,部分同志由于对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偏重借鉴,忽视创新,结果陷入新老框框的束缚之中。我们审阅和评议志稿,常有“似曾相识”之感,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志书的体例模式俗套,时代特征不鲜明,地方特点不突出,记述深度不够,整体性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说与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关系。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志书质量,根本出路也就在于改革创新。所以大家都应当重视这方面韵研究、探索与实践。

        当前,在志书改革创新方面,有三种倾向需要注意。一是志书探索中存在的表面性、这里说的表面性,主要是指重表轻里、重篇目轻内容的倾向。二是志书探索中出现的随意性,其表现就是随意“删增”,随意“归并”,随意“排列”,随意“揭示”等等。三是志书探索中出现的趋同性,所谓趋同性,主要是指借鉴学习中存在的机械模式偏向。比如,先行出版的志书的概述,载有三大特点,三大优势,后面出版或拟要出版的某些县志的概述,也便出现三大特点,三大优势,甚至连写作方法也十分相似。这样做,虽然省心省力,但却极不利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极不利于纂修具有一方特色的新志书。

        防止和纠正表面性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像一个人一样,既要注意外在美,又要注意内在美,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的要求,处理体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防止和纠正随意性问题,需要大家从多方面努力。但是要遵循一条原则,就是不管怎样改革创新,都要能更好地扬长避短,更好地体现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更好地反映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在联系,增强志书的深度和整体性,提高志书的科学水平。这样做,就可大大减少因随意性而出现的问题。

        防止和纠正趋同性问题,关键是要消除“盲目推崇”、“随波逐流”,“省事保险”等障碍性心理因素,增强责任感、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敢于和善于标新立异,改革创新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客观事物丰富多彩,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模式,要在不脱离实际、不违背志书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出各具特色的志书来。

        进行志书的改革创新,要善于存疑、释疑。存疑、释疑,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探索创新的内动力。一种新的学说。新的设想,代替旧的学说、旧的设想,常常产生于“存疑”,结果于“释疑”。李四光如果不对“中国贫油论”存疑、释疑,就不能为祖国找到一批大油田。这说明,如果对所见所闻都信以为真,对现成结论、设想不敢置疑,也就谈不上改革创新,方志方面的存疑、释疑,通俗点说,就是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比如目前志书所采取的这几种模式,各有哪些不足?有关部类,如城乡建设、水利、交通、邮电、电业、林业、人民生活等,目前排列的位置合适不合适?拿水利来说,仅把它放在大农业中来记述,我个人认为就不很合适。过去,对“水年是农业的命脉”这一点,大家认识比较清楚,看得比较重。但对“水利是各业的命脉”这一点,缺乏应有的认识。现在,水资源危机日益紧迫,人们才逐步引起重视。再如农、林、牧、副、渔的排列顺序需不需要调整?最近看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觉得有必要调整。农业应是生态农业。这样,农业才有发展前途。林木是生态系统的支柱,没有林木,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就没有农、牧、渔业的发展,农是人们吃饭问题。林是人类生存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木砍光了,会使整个人类难以生存下去。因此,林应放在首位。按林、农、牧、渔的顺序排列,也是有道理的。这样做了,不能不说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再如对工业内容的记述,有没有应置疑的地方?我看也是有的。现在绝大多数志稿,重视记工业产值的增长,轻视增长机制的记述。这里说的机制,也就是说一地工业的增长,是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益基础上的增长,还是在中投入或低投入、中消耗或低消耗、中技术或高技术、中效益或高效益基础上的增长。从提高志书资政价值说,记工业产值增长有必要,记工业增长机制更有必要,如是恶性的增长机制,其中就有教训,人们看了,就知道你这里的工业应当往那方面调整和改革。如记述的是良性发展的机制,其中就有经验,人们看了,就知道如何巩固提高,外地人看了,能够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要达到这样的记述效果,就要提高记述的立意,或者说提高记述的目的性、自觉性。而提高立意、提高目的性和自觉性,关键又在于提高认识,比如对工业增长的认认识,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对工业增长与工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工业增长,是指以“工厂法”计算的产值为主的一些数量指标的增长。工业发展,则包含技术构成、价值构成的提高,效益的提高,以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协调,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等。工业发展包含工业增长。工业增长主要指国民经济中工业总比例的增长。工业增长不能代表工业发展。同一数量的产值,可以用高消耗的落后生产取得,也可以是在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中取得。所以,某些产值的增长,并不反映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也不反映产出的效率高低和效益好坏,更不反映工业内部结构是否合理。“经济热中,主要是追求产值的增长和加工工业方面的结构性产值利润率,并没有追求产出率和技术性产值利润率,把这些内容记述清楚了,就可以为调整工业结构、提高工业效益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别的内容,有没有重新认识和正确记述的问题?只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既有热情,又有科学态度,是可以闯出新路子的。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199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