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志的编纂是灾异志的继承与创新
提 要:新编地方志除了综合性志书外,近年还出现了重大事件志、重大自然灾害志等专题志。《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对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决定编纂地方专题志书。新时期编纂自然灾害志,有着鲜明的“资治”功能,其服务现实和现实关怀的意义十分明确。作为一个新的志种,自然灾害志编纂有其显着的特点,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的突发性要求自然灾害志的编纂应尽早尽快启动。自然灾害志的内容架构,以灾害发生、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为线索,依次展开记述,记述的出发点是总结救险救灾的经验,为今后的抗灾救灾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然灾害志灾异志编纂
2016年6月24日,消防官兵帮助盐城龙卷风受灾群众清理废墟、抢救物资
记录自然灾害是地方志的传统,旧志中即设有灾异志。编纂新方志以来,一些志书对自然灾害的记述进行了探索。首轮《唐山市志》单独把“唐山大地震”升格为“编”进行记述。2009年,在国家层面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带动下,地震受灾省份、各参与灾后重建的省份,也编纂了相应的地震灾害志或灾后援建志等。2017年6月,江苏启动编纂《“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暨灾后重建志》(以下简称《龙卷风志》)。这些由自然灾害事件编修成的志书,称之为自然灾害志。
2018年颁布实施的《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对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具有独立存史价值的重大事件、活动,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地情特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决定编纂地方专题志书。”这是全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要编纂专题志。
2020年初,湖北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编纂《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疫志》。1月29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收集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文字、图表、照片、音像、实物等地方志资料,编纂专题志鉴。记录弥足珍贵的灾害记忆和值得铭记的经验教训,服务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为当下自然灾害志编纂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编纂灾异志是地方志的优良传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5000年不屈不挠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自《汉书》列“五行志”有比较准确的灾荒记录出现以来,正史均效仿其体例记录各种灾荒事件。地方志也多按其例,专列灾异志,记录本地包括地震、洪灾、风灾、旱灾、疫情等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
清末民初编修的《江苏省通志稿》,是自清康熙六年(1667)江苏建省后纂修的第一部省志稿本,全稿本分为大事、方域、灾异等22志,共392卷,约1000万字。其中,《灾异志》设3卷,分别是第一卷“周秦汉至元”、第二卷“明”、第三卷“清”,基本包括江苏地区上至西周下到清末的风灾、旱灾、水灾、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晚)在山东南部发生的郯城地震,震级为8.5级,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这次地震波及江苏全省,给江苏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江苏省通志稿·灾异志》记载:圣袓七年六月,“(州志)是月十七甲申日戌时,江南北同时地震,海州、赣榆城崩,官廨尽顷,民无全舍,惟文庙独完。沭阳亦然。又地裂,沙涵水飞,深者数十丈。越日,苏州、高淳、昆山、华亭、青浦、上海、南汇、宜兴、如皋皆地生白毛。”旧志虽只是简单记载这次地震的发生,对于所造成具体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各级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行动,均无更进一步的资料保存下来,也没有办法将抗击自然灾害的做法记录并传承下来,但是对我们在新时期编纂灾异志提供了良好借鉴。
1994年出版的《江苏省志·地震事业志》,在第二章“地震活动”中的第三节“外省地震的涉及”中设有“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½级地震”目,将这次地震波及江苏的灾情进行了系统的摘录,但只有600多字的内容。
二、新时期编纂自然灾害志是对地方志优秀传统的创新与发扬
古代社会,由于条件所限,志书对自然灾害的记述并不完整,许多应对自然灾害的做法没有完整保存,有的甚至无法考证。当代,由于资料收集能力的提高,新方志对于自然灾害的记载,已经远非旧志所能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也发生了各种自然灾害。首轮、二轮新方志中已有志书进行了探索。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度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4万人重伤,当时也是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相关抗震救灾情况在首轮编纂的《唐山市志》中,设第三编“唐山大地震”,篇幅近15万字;第四编“重建唐山”,篇幅30余万字。这部分内容的编纂,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从全国两轮编纂出版的志书来讲,在自然灾害编纂入志书的实践中,《唐山市志》作了较好的探索。
四川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一个省份,在首轮志书中,编纂有《四川省志·地震志》,综合、系统地记述四川省的地震情况,其内容是综合性的,不同于《唐山市志》中的“唐山大地震”编。目录对比如下表:
《唐山市志》在记录唐山大地震的形式上,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修志方式。它把“唐山大地震”这一事件,从第一编地理中的第五章自然灾害第四节地震灾害,单独升格到篇的层次,较为系统、详细地记述事件的发展全过程。从现在的角度看,虽未能单独编纂成书,但却是地方志记述重大自然灾害的一个重大变化。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09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开始组织编纂,2016年出版发行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由国家层面组织编纂的专题性志书。相比之前几次地震所留传下来的资料,《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是一个里程碑性的志书。
在国家层面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带动下,地震受灾省份、各参与灾后重建的省份,也编纂了相应的地震灾害志或灾后援建志等。这批自然灾害志的出版,标志我国地方志对自然灾害记载的深化,是对传统编纂灾异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丰富了地方志的内涵,是方志文化的新发展。
三、新时期自然灾害志的编纂特点
自然灾害志作为一个新的志种,其编纂有其显着的特点,也有一些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编纂指导思想
从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自然灾害志分析,新时代编纂自然灾害志,其复杂程序已远超过传统的灾异志,更强调事物的全面性。其编纂指导思想为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践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使命要求。
首先是发扬地方志的优良传统,充分客观记述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演变全过程,充分展示灾情的破坏性,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资料。其次是充分记述党和政府的救灾指挥部署,记述各方面的救灾措施,展示救灾成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后是充分记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固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示在灾害中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二)自然灾害志内容记述的全扩展
自然灾害志不同于常见的综合性各类志书,也不同于省志中的专业志。自然灾害志以灾害发生、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为线索,依次展开记述,与事件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志书的收录范围。以《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龙卷风志》《汶川特大地震江苏援建志》《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4部自然灾害志进行比较分析。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共11卷13册、1400万字。11卷分别为总述、大事记、图志、地震灾害志、抢险救灾志、灾区生活志、灾区医疗防疫志、社会赈灾志、灾后重建志、英雄模范志及附录。
江苏编纂的《龙卷风志》重点记述重大灾情情况;中央、省领导重要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组织抗灾救援情况;灾情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人员安置情况;各地组织开展救援捐助情况;灾后重建系列情况等内容。全志除图版、综述、大事记、附录外,设突发灾情、组织领导、抢险救灾、医疗救助、物资供应、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社会捐赠、宣传报道、监督管理、先进表彰11章,约50万字。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设“总述·大事记”以及“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人物”等分志和附录。
除文字记录之外,丰富的图片资料也是自然灾害志的特点之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不仅在各卷中有插图,还单出1卷图志,共计900多页,包含了航拍图、测绘图和现场照片。《龙卷风志》设立图版,更加直观地记述灾害灾情、抢险救灾的全过程,更加形象地展现灾后重建的成果。
(三)新时期编纂自然灾害志注重志书的“资治”功能
《唐山市志》在“唐山大地震编”中写道:“抗震救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场灾害也沉重地告诉我们:唐山是多震地区,要牢记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把对地震的预防摆在重要地位,要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唐山市志》特别注重志书的“资治”功能,用第三编“唐山大地震”和第四编“重建唐山”,记载唐山大地震和灾后重建的过程及成果,特别是第四编“重建唐山”,全文30万字,以第三编“唐山大地震篇”两倍的篇幅,从“规划”“勘测设计”“投资”到“县镇建设”,共12章,完整记述了从1976年到1986年10年的抗震救灾、重建唐山全过程。这些资料不仅对唐山,对全国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治”功能。从2012年出版的《汶川特大地震江苏援建志》,可以看出《唐山市志》编纂的前瞻性以及对以后灾后重建的现实作用。
2017年,编纂《龙卷风志》,江苏省政府明确要求:“全面客观记述灾害灾情、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全过程”“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江苏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奋力做好盐城市‘6·23’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牢记宗旨、关切人民福祉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大爱,真实展现盐城受灾地区灾后重建的崭新面貌。”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作为组织抢险救灾的组织者之一,在启动会议上,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明确指出,以志书的形式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灾害灾情、抢险救灾的全过程和灾后重建的丰硕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编纂好这本志书是对这场特大灾害最全面、系统、权威的记载,不仅为今后抗击自然灾害、科学恢复重建提供了完整翔实的经验资料和重要史料,而且对打造美丽乡村、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也具有借鉴作用。
在《江苏省通志稿·灾异志》中,也有龙卷风的记载。但像现在这样详细地为一次龙卷风灾害修志,在江苏地方志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政府非常重视编纂《龙卷风志》,将其纳入省政府2017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中。
按照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三大功能,编纂自然灾害志,应将“资治”功能摆在首位,为现实服务,是党委、政府的要求,现实意义明确。
(四)新时期自然灾害志志名修饰语较多
作为近来编纂的一些重大事件志,其他类型的志名非常简单。如《北京奥运会志》《上海世博会志》《广州亚运会志》《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南京青奥会志》等,志名与事件名称高度统一。以《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为代表的一批自然灾害志,志名则比较复杂。
《唐山市志》对唐山大地震的记述是分两部分进行,第一卷第三编名为“唐山大地震”,记述地震的情况,中间没有加“抗震救灾”。“唐山大地震”之后,单独设第四编“重建唐山”。
全国各地对汶川特大地震编纂的志名比较复杂,志名除了“汶川特大地震”外,均加了各自不相同的修饰语。国家层面叫《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其他的有《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汶川特大地震陕西抗震救灾志》《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志》《汶川特大地震江苏援建志》等。
2017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部署志书编纂方案时,志名为《“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暨灾后重建志》,修饰语更多,志名更复杂。
《唐山市志》第四编“重建唐山”与《汶川特大地震江苏援建志》框架对比表
(五)自然灾害志编纂工作应尽早尽快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突然,事件进展迅速。其指挥、执行组织为临时性的,事件结束后很快撤销,人员解散。这些特点导致了自然灾害志资料收集的时效性,因此自然灾害志的编纂应尽早尽快启动。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是在抗震救灾中就开始进行。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9月下旬起草编纂实施方案等文件,11月6日成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并部署工作。
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龙卷风冰雹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及时建议省政府加强救灾资料的收集整理,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省应急办、省民政厅组织市、县政府和参战单位协同,在抗灾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抓紧开展灾害应对工作评估总结,成果及时立卷存档。要求地方志部门做好业务指导工作。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抗灾救灾相关资料整理情况汇报,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通知,全面征集抗灾救灾相关资料。省、市、县地方志部门深入灾区实地调研,指导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2017年6月,灾后重建即将完成之际,正式启动编纂工作。《龙卷风志》编纂介入早,很多参与抢险救灾的各级人员,直接为编纂志书提供资料,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自然灾害志的编纂方法,是典型的边收集资料边整理资料,边撰写初稿,边修订边定稿。早介入“事件”,在事件过程中收集资料进行编纂,越来越成为编纂此类志书的共识。
单独为一次具体的自然灾害编修志书,是方志界的一项新工作。现代资料收集能力的提高,自然灾害志的编纂成为可能。自然灾害志的编纂,将地方志的“资政、存史、教化”功能进一步放大,特别是“资政”功能,把政府应急处理自然灾害的经验加以总结,并永远传承下去,为类似应急事件的处置提供参考。编纂自然灾害志,既有现实的“资政”意义,也是方志文化新时期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