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光临365bet官网在线_外勤365下载安装_365BET娱乐场下载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地方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刍议

        作者:陈泽泓    发布时间:2014-09-25 00:00

        地方志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资源,地方志工作队伍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地方志事业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地方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可以并且应该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地方志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资源

        李铁映同志指出:“志书是有独特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①地方志书是独具一格的地情资料着述,地方志书所具有的地区性、综合性、资料性、客观性、连续性的性质及“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决定了地方志书是极好的地情教科书,是十分丰富的地情信息资源库。因此,地方志书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资源,它不仅为各级领导所青睐,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人士所注目,也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和科研机构所极力搜集。

        地方志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首先是历史悠久,数目巨大。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上编修的地方志书,虽然随着时光流逝而有不少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存留至今的还有数以千计的志书。据1985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录,在我国190个较大的图书馆的馆藏中,共有1949年以前编纂的各省、市、府、州、县、乡镇志8264种,其中广东就有365种。这个数字,绝不是现存志书的全部,并不包括全国总志和各类专志,也不包括190家图书馆之外的其他图书馆和私人所藏的志书。还有不少是流散在国外的。旧志总数估计在万种左右,占中国古籍总数的1/10。在外国,日本是收藏中国地方志书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美国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派人到中国各省收集采购方志,中国地方志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特藏之一,上世纪末大约达到4000种。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就藏有中国地方志书3500多种。西欧七国25处藏有1434种中国的地方志书,其中以法国国家图书馆为多。

        其次,地方志的涵盖面广,其记述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地方志具有独特的编纂体例,收入了其他文献载体所罕见或未能收入的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地方志书中收载的民情风俗、教育沿革、科技资料、名胜古迹、人物事迹、宗教史实、古人诗文,往往有其他书籍所未见的。小说家二月河创作《康熙大帝》等历史小说时,就查阅和参考过大量清代地方志书,从中获取许多生活素材。新编地方志在记载内容上比旧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科学详细,系统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记录了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况,对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国情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社会的欢迎。据上个世纪末的不完全统计,广东新志书发行接近30万套,发行海外2800多套,分布于30多个国家,成为加强海内外联系的纽带。《蕉岭县志》发行到台湾地区近200套,深受台湾的乡籍同胞所欢迎。②综合志书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一种科学整合。旧志对地方文化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清代戴肇辰所修的《广州府志》为例,全志160卷,内容如下:

        卷1-5训典 卷6、7沿革表卷8舆图卷9-16舆地略(疆域、星纪、分野、气候、都堡、山川、风俗、物产) 卷17-31职官表卷32-62选举表 卷63封建表 卷64-69建置略(城池、炮台附、廨署、学校、书院社学附、坛庙、梁津、圩市、关隘、江防、水利附) 卷70-74经政略(户口、田赋、屯田附、盐法、杂税、积储、禄饷、恤政附、祀典、土贡、学制、书院义学经费、兵防、邮铺、海防、船政) 卷75-82前事略卷83-89古迹略(城池、署宅、坊表、冢墓、寺观) 卷90-96艺文略卷97-103金石略卷104-110宦绩录 卷111寓贤录 卷112-159列传(人物、人表、耆寿、方伎、方外、烈女) 卷160-163杂录。

        以上各卷中,除了赋税、军事、水利等内容之外,可以说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地方文化或与文化有直接关系的。其中,仅就教育而言,就有选举表、学校、祀典、书院社学、学制、书院义学经费等内容。新志内容中加重了政治、经济的比例,但也没有放松对文化部类内容的整合。与此同时,还编纂出版了一批文化类专志(如文化志、文物志、社科志、书院志、宗教志、寺院志、戏曲志、民俗志、教育志、体育志、出版志、广播电视志等等),更可以为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科学史、建筑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还可以有更为灵活的形式,如饶平县编纂出版了县志以后,又专门编纂出版了《东里大观》,实际上就是饶平的文化总志,很受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的欢迎。饶宗颐纂辑的《潮州文济桥志》,汇辑了与潮州韩江广济桥(湘子桥)相关的资料,不仅保存下大量的桥梁文化史料,而且为湘子桥的修复工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在当代,通过各地区、各部门的综合志、部门志、专业志的纵横交错,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出我国历史的真实进程,这种征集资料的声势和深度、规模及其所展现的地方文化建设的综合面貌,为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些修志成果,是各地的一种有待大力发掘的重要的文化资源。1993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邀请社会科学院部分着名专家、学者座谈对新编地方志的总体估计,有的学者说:“以往社会科学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量化。这次新编地方志把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情况调查清楚,形成系列,就能使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这将会给整个社会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③

        二、地方志工作队伍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现代的修志工作已经走出传统的少数文人学士修志的小圈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以专业人员为骨干,各部门、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参与修志,众手成书的修志模式。每个地方参与每届修志的专兼职人员数以千百计,这是一个组织各方协作,深入进行地情调查和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系统工程。广东省首届修志中,全省113个市、县(区)和有修志任务的近百个省直单位全部建立了修志机构,全省先后投入修志的专职干部有1500多人,其中有高级职称者60多人,中级职称者近300人;先后聘请了3800多位离退休干部;兼职干部约1.4万人次。④参与修志的人员,不仅是编修地方志书的基本队伍,而且在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地方文化事业上还是一支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的人数众多的生力军。换言之,地方志工作人员除了完成修志工作以外,还可以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中的许多任务。按照《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地方志工作部门是地方的“修志常设机构。常设机构应作为事业单位,有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因此,作为地方志部门这个常设文化事业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人数可观,素质甚高,是文化建设队伍中的一支正规军。对如何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有的地方领导已经引起重视,并给这支队伍提出了更多的工作任务。广州市属区的方志部门有的就接受了区里交给的文物普查的任务,有的还加挂区名城办的牌子。地方志部门的同志也要积极争取参加地方文化建设,在广东省的一些地方,地方志工作者在政协参政工作、文化工作、名城保护工作、社科工作、开发旅游资源工作以及制定地方社会、文化、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计划等许多方面的工作上,都直接参与和出色完成了任务。

        地方志文化工作者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同样是一支重要的学术队伍。从上个世纪以来,广东的地方志工作者积极开展与国内同行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上也比较活跃。在广州,举办过粤港澳台地方志学术交流会、华夏文化与地方志学术交流会、广东侨乡文化学术交流会、台湾地区地方志学者学术报告会等多个学术研究交流会,还接待了来自美、加、韩和港澳台地区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广东方志界也多次应邀参加国外和港澳地区召开的各类学术会。如在台湾召开的海峡两岸地方志与博物馆工作研讨会、在美国举办的地方志与族谱学术交流会、在加拿大召开的广东侨乡与加国华侨乡情交流会,既加强了学术交流,并宣传了广东省的文化、经济建设成就。

        三、地方志事业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地方志事业并不限于编修一本志书,而是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系统工程,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地方志拥有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情资料方面的成果与优势,以其拥有的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可利用性,使地方志事业具有极大的拓展功能,具有与文化建设中其他领域的文化项目合作、整合的极大潜力。不少地方志部门除了编修新志之外,还进行年鉴编辑,同时,又是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机构,凭借拥有资料的优势,大量编辑地情书,包括地区概况、地情通书、旅游指南、乡土教材,以及各种学术资料汇编。这些中间成果在当地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化的效应,而地方志部门因此也发挥着咨询机构甚至智囊机构的作用。比如,地方志资料中的天文、地理、特产、水利等各种专门资料汇编起来,使方志资料在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专题资料汇编已经成为开发旧志资料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这些资料汇编如何在各行各业、各种学科发挥作用的实例,实在是不胜枚举。1956年出版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于1980年加以核实补充成为《中国地震资料汇编》,汇聚了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至1955年的1180次大地震的记录,为我国划分震区、规划国民经济建设布局及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内容这样丰富全备的地震史料巨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它所依据的8000多种文献中,地方志占了5600种。又如地方志中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的记载比较零散,却往往是其他史籍中所没有的。美国农林学家施永格在20世纪20年代曾利用福建、广东一带地方志的记载研究橘柑的生长规律,取得显着成果。他发现方志中关于土壤和植物的记载对他的研究课题极为有用,因而力倡美国国会图书馆搜集中国地方志,由此奠定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地方志的基础。依仗地方志资料库开展地情研究与进行开发利用具有无可限量的前景。

        修志机构协同新闻媒介的各种信息载体,以至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形式为社会服务,使地情资料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办刊方面,我省地方志部门主办有一批刊物,如《广东史志》、《当代广东》、《羊城今古》、《佛山史志》等,不仅起着指导修志、交流工作经验的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地方信息载体。云浮市的地方志办公室办起了石材报,在全国的石材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直接为当地主要工业产业服务。在利用电视媒介上,省史志办组织的与电视台联合拍摄《广东之最》大型电视系列片。广州市志办为电视台提供编写《名城广州》的素材。还有的利用展览形式,发挥地情资源的作用,广州市举办《名城之光---广州之最》展览,一些地方的地方志部门协同新闻媒体举办以振兴中华,了解家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这些形式,既发挥了资料的社会效益,又扩大了地方志的社会影响。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地方志地情资料的利用提供了新的舞台。如广东省史志办在省政府的网络、广州市志办在广州市政府的网络上,都开辟了专门的网站。肇庆市方志部门创办的端砚志网站,既是向海内外宣传肇庆地方特色文化的一扇窗口,又是开展对外贸易的一个渠道。事实证明,地方志具有与多种载体结合的再生功能。

        综上所述,地方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不但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地方志工作部门和地方志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地方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有一种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那么,地方志事业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就一定能够抓住时机,发挥好应有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李铁映:《求真存实,修志资治,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地方志办公室汇编:《中国方志文献汇编》

        ②④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新方志编纂与研究五十年》,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新编地方志二十年》

        ③郁文:《中国新编地方志成果辉煌》,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新编地方志二十年》


        作者单位: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