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年鉴:年鉴编纂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区域性年鉴;年鉴种类;编纂模式;内容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经济社会的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并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个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增长极”。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规划发展纲要》,把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家通过九大区域规划,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中国沿海已形成“三大五小”(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与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北部湾)开发格局。中西部地区也在奋起直追,黄三角经济区、鄱阳湖经济区、皖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圈也正在形成。随着新区域经济圈或经济带的成型,中国自古以来的区域经济版图正在悄然改变,区域的合作竞争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及时、全面记录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及区域间经济社会交流合作的历史进程,各地都在着力编纂反映这一新生事物的区域性年鉴。如《长江三角洲年鉴》、《中国—东盟年鉴》、《武汉都市圈年鉴》等。这些年鉴的编纂出版不仅丰富了中国年鉴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创造了中国年鉴全新的编纂模式。本文拟对这一全新的模式进行探讨,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一、年鉴种类的创新
在以往的年鉴理论研究中,有的把年鉴分为五大类:综合性年鉴、专科(学术)年鉴、专业(行业)年鉴、地方年鉴和统计年鉴①。有的把年鉴分为三类(按内容性质分):综合性年鉴、专业性年鉴和专题性年鉴②。有的把年鉴分为两大类: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③。对于区域性年鉴,在以往的年鉴理论研究中均很少提及。我查阅了《年鉴信息与研究》全文数据库,也只检索到6篇文章中提到过区域性年鉴的字眼,专门研究区域性年鉴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区域性年鉴是中国年鉴界一个出现不久的新的年鉴品种。对于区域性年鉴的研究还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实际上,区域性年鉴的出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行政区域间经济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原来的行政区域成了某些问题解决的障碍,有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省市或区域间的相互合作才能解决。例如:道路交通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和产业对接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一个省、一个市是无法解决的,需要相邻的省市或区域共同协调、合作才能解决。为此,有必要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联合优势。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动的经济社会实践为年鉴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及时、全面、翔实地载录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丰富中国年鉴的种类、增添年鉴的数量,年鉴工作者利用年鉴这一独特的载体,及时载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近年来出版的区域性年鉴有《长江三角洲年鉴》、《中国—东盟年鉴》、《武汉都市圈年鉴》等。这些年鉴的编纂出版,打破了年鉴按行政区域和行业划分的固有格局,创新了年鉴的种类,丰富了年鉴的内容,将对年鉴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年鉴不“越境而书”的原则和年鉴编纂采用行政组稿模式的手段将发生新的变化。年鉴内容和编纂模式的变化将对年鉴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年鉴内容的创新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给地方综合年鉴下的定义是:“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地方综合年鉴定义最权威的表述。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延伸行业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业基本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而最新出现的区域性年鉴就打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它涉及内容的可能是几个行政区域。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包括广东省内的9个城市。原有的不““越境而书””的年鉴收录原则被打破,区域性年鉴记载的内容不再是某一个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情况,可能涉及多个行政区,有的可能跨市、跨省,甚至涉及到境外。如:《长江三角洲年鉴》、《武汉都市圈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中国—东盟年鉴》、《泛珠三角年鉴》等。这些年鉴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个行政区域或某一个行业。他们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年鉴在内容上的一个创新。他们记述的内容与传统的地方综合年鉴不尽一致。他们更多的是注重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展示的是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区域性年鉴不是区域内行政区综合年鉴的拼盘,而应有自己特定的记述对象;它既要体现区域的整体性,又要体现区域内各个行政区的个性特色。区域协调和合作交流的内容,可谓是区域性年鉴的重中之重,是区域性年鉴需要重点记述的内容。区域性年鉴展示的重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区域内各行政区的内容也应以突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为主,不应像各个行政区的综合性年鉴那样面面俱到。这样,区域性年鉴就不同于其他综合性年鉴或专业年鉴,它不需要系统记述本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它记述的重点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区域内各行政区之间合作、交流、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区域内各个行政区的独特优势,展示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
由于区域性年鉴这一新的年鉴种类的出现,原有的年鉴定义已经难以涵盖所用年鉴的种类。武星斗根据中国年鉴编纂出版的工作实际情况,对年鉴的定义作了新的阐释:“年鉴是系统记述特定区域或专业(行业)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④我觉得这一表述,符合中国年鉴编纂出版的实际,符合定义的一般原则,是比较科学的。
三、年鉴编纂模式的创新
由于区域性年鉴记述的内容范围并不属于任何一个行政区域,可能涉及多个行政区,或者是跨市、跨省,甚至涉及到境外。这样,原来的采用行政手段组织年鉴稿件的组稿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区域性年鉴。对于区域性年鉴来说,不能再采用综合年鉴或专业年鉴的编纂模式,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组织稿件,而必须创新年鉴的编纂模式和组稿方式。区域性年鉴必须采用区域内各个行政区域和单位合作编纂的模式,参与的各单位都是平等关系,在自愿基础上合作,共同编纂,成果共享。再由区域内的一个主要单位牵头,负责组织协调,以及总纂统稿和出版发行工作。这样的编纂出版模式就形成了参与方的平等合作关系。这样的编纂出版方式将促使年鉴的编纂者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做好稿件的组织收集工作,在有的内容找不到部门或单位承担,或者没有部门或单位愿意承担时,年鉴编辑就必须要自己收集资料进行撰写或者约请专家撰稿。这就改变了年鉴编辑以往坐等稿件上门的编纂模式,年鉴编辑应主动收集资料,撰写稿件。年鉴编辑的角色就从以往的单纯的编辑、校对变为集采编、编辑、校对于一身的记者编辑角色。
总之,区域性年鉴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年鉴的种类、增加了年鉴的数量,而且拓展了年鉴记述内容的范围,创新了年鉴的编纂模式,对繁荣中国的年鉴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 肖东发、邵荣霞着《实用年鉴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279页。
② 许家康着《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年9月版,15页。
③ ④武星斗:《试论年鉴定义的表述》,载《年鉴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5月版,30-31页。
(原载《年鉴论坛(第二辑),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