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光临365bet官网在线_外勤365下载安装_365BET娱乐场下载地方志办公室! |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徐学鸿    发布时间:2022-04-08 10:25

        摘要:框架设计是地方综合年鉴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年鉴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当前的地方综合年鉴框架整体上呈现包容性、规范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特征,但框架设计仍存在标准混杂、结构欠缺、结构冗余、结构割裂、结构杂糅等不同程度的弊端。为此,年鉴编纂者要培育综合思维,提升年鉴框架的整合能力;加强理论素养,构建年鉴框架的科学体系;适时调整结构,彰显年鉴框架的时代印记。

        关键词:年鉴框架规范整合


        框架是地方综合年鉴内容呈现的有效载体,是衡量其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打造精品年鉴的关键和核心。深入探究年鉴框架设计的科学化,既有助于推进地方综合年鉴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也能极大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的社会功能。

        近年来,年鉴编纂落实中指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文件精神,注重编纂的规范性,通过卷首专题图片、特载、分目、类目的标题设立等多种途径,致力体现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持续推进年鉴质量建设,打造年鉴精品。

        (一)注重框架设计的科学性

        当前,年鉴编纂注重门类齐全、归类得当、资料完整,从而保证了年鉴的规范化发展。在整体性框架设计上,通常都按照特载—大事记—概览—主体记述内容等结构全篇。卷首列有编纂委员会、编辑人员、编辑说明、卷首图片、目录,卷尾列有附录、索引。在年鉴主体记述内容方面,通常都以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容的顺序结构全篇。在具体类目与条目的结构处理上,注重类目、条目的种属关系,避免类目与类目之间、条目与条目之间、类目与条目之间的交叉与重合。

        (二)注重框架设计的特色性

        通过设计特载、专记、专章等结构安排,突出时代特色和结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年鉴常编常新。一是通过卷首专题图片体现特色。如,《连云港年鉴(2020)》设立的“文明城市创建”“最美逆行者”卷首专题图片,展示连云港2019年度全市特色工作,又如《连云年鉴(2020)》设立的“建设山海大公园”专题图片,《东海年鉴(2020)》设立的“生态东海”专题图片,《灌南年鉴(2020)》设立的“花样蘑菇”专题图片,《赣榆年鉴(2020)》设立的“电子商务”专题图片。

        二是通过特载体现特色。如,《连云港年鉴(2020)》特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灌南年鉴(2020)》特载“灌南着力打好棚改攻坚战”,《连云年鉴(2020)》特载“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成”,《东海年鉴(2020)》特载“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

        三是通过类目、分目的标题体现特色。如,《连云港年鉴(2020)》《连云年鉴(2020)》“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连云港港”“海洋经济”类目,《东海年鉴(2020)》“东海水晶”类目,《灌南年鉴(2020)》“菌菇产业”类目,《海州年鉴(2020)》“新农村建设”类目。

        四是通过创新目录设计体现特色。不少地方综合年鉴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框架的创新设计。如,《灌南年鉴(2020)》“县情概览”类目下设“县域名片”分目,通过“海西故国”“二郎故里”“菌菇大县”“美酒之乡”“葡萄之乡”“魔术之乡”介绍灌南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产业。《海州年鉴(2020)》设“媒体看海州”类目,从高质发展、科技创新、新兴业态等12个新闻报道视角介绍海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连云年鉴(2020)》在“军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卫生健康”等类目下以链接的方式,有效补充、扩展相关正文的内容,丰富年鉴的资料性和阅读体验。

        由于地方综合年鉴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广泛性、多元性、复杂性和变异性,加之年鉴编纂者理论水准相对不足、知识储备相对欠缺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导致年鉴框架设计存在标准混杂、结构欠缺、结构杂糅等问题。

        (一)标准混杂

        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不论是按照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来进行的大篇型结构,还是按照社会分工、产业发展进行的小篇型结构,都存在着标准混杂的现象。不少的地方综合年鉴中,有按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等党政机构设立的类目,有按照产业结构设立的“农业”“工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类目;有按照社会分工设立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类目;有按照传统城乡二元结构设立 “城市建设与管理”“乡村建设”的类目。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多重框架设计标准,导致记述内容的归属不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年鉴的科学性水准。

        (二)结构失衡

        一是同一部年鉴的分目与分目之间、条目与条目之间结构不匀称,过于悬殊。从不同的分目结构来看,《连云港年鉴(2020)》“市情概览”“工业”“文化”“社会事务”等类目下设10个以上分目 ,而“军事”“金融业”“收入与消费”等类目下只设3个分目。从分目下设的条目来看,《赣榆年鉴(2020)》“文化 体育”类目下的“文化”分目有11个条目,而“政协赣榆区委员会”类目下的“党的建设”“民主监督”“文史工作”分目下只有1个条目。二是同一部年鉴功能相似的类目架构失衡。如,党委、政府是本地区最为重要的两大政权组织形式,但是在框架层次设计过于悬殊。《连云港年鉴(2020)》“中共连云港市委”类目下设10个分目57个条目。“连云港市政府”类目下设6个分目21个条目。《赣榆年鉴(2020)》“中共赣榆区委” 类目下设14个分目68个条目;“赣榆区人民政府”类目下设9个分目27个条目。

        (三)结构缺失

        地方综合年鉴是年度重要事件的记述,但有不少新的生产和生活业态未能进入框架设计栏目。如,对新兴服务业记述不全,《赣榆年鉴(2020)》缺少中介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内容的条目,《灌云年鉴(2020)》缺少家政服务业内容的条目。

        (四)结构冗余

        地方综合年鉴中设立一些非必要内容的条目,出现结构冗余,普遍存在“综述”类目下又设有“概况”分目,有叠床架屋之感。同时,反映单位的内视性信息出现在条目中,《赣榆年鉴(2020)》“法治”类目 “法院”分目下的“队伍建设”条目,《灌云年鉴(2020)》“军事”类目“武警连云港支队执勤二大队灌云中队”分目下的“后勤保障”条目。

        (五)结构割裂

        基于传统城乡的差异化发展,地方综合年鉴常设有城市建设、乡村建设两个类目,但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加快,城乡在供水、供电、供气、绿化、公交、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一体化的发展,部分地方综合年鉴仍以传统城乡二元对立的视角设计城乡建设两个类目,忽视乡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将供水、供电、供气、绿化、公交等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内容放置在城市建设的框架中,造成了框架结构的割裂。如,《赣榆年鉴(2020)》《灌云年鉴(2020)》,将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放在“城市建设与管理”类目中记述。

        (六)结构杂糅

        一方面,地方综合年鉴中将相同的记述内容归入不同的类目中。以水利为例,《海州年鉴(2020)》在农业类目下设“水利”分目;《连云港年鉴(2020)》《连云年鉴(2020)》将“水利”与“交通”归为一类,组成“交通 水利”类目;《赣榆年鉴(2020)》设为“水利·水务”类目;《灌南年鉴(2020)》单独设立“水利”类目。另一方面,同一部地方综合年鉴中将不同类型的类目编排在同一类目中。如,《赣榆年鉴(202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类目,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属一个部门管辖,但人力资源属于经济部类,社会保障属于社会部类;“建筑与房地产业”类目,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房地产业则属于第三产业。

        框架是地方综合年鉴内容呈现的有效载体,是衡量其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打造精品年鉴的关键和核心。而科学化的框架设计则是推进地方综合年鉴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由于部门或者行业年度内所承担的社会事务差异,种属关系相互包容的现象,在结构设计层次上可能出现或多或少的现象,在内容上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但是,对于年鉴编纂人员来说,在框架设计上还要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综合思维,提升年鉴框架的整合能力

        与专业年鉴、部门年鉴相比,地方综合年鉴的显着特色是综合。为此,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者要加强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要加强年鉴内容统筹的综合思维。年鉴记述涉及区域内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要做到基础信息不遗漏、核心信息不缺损。同时,“由于地方综合年鉴资料是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件事情会涉及许多部门或者行业参与,加之原始资料是由众多部门或者行业、众多撰稿人提供,同一件事情必定会出现若干部门或者行业的重复提供,汇总时应对资料进行必要的整合,将相同的资料归为一个大类”,努力将年鉴相同内容统筹整合好。二要加强框架结构的综合思维。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深入研究年鉴的整体结构层次,科学思辨、合理扬弃年鉴的大篇型与小篇型结构模式,统筹设计好年鉴的结构框架,真正做到结构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属得当,编排有序。三要加强编纂方法的综合思维。要有机运用文字、图片、表格、链接、附录等多种编纂方法,适当提高图表的比例和分量,从不同维度准确、完整记录本地区年度内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加强理论素养,构建年鉴框架的科学体系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不是简单的部门和行业资料的整理与汇总,而是需要有十分专业的理论素养支撑。地方综合年鉴内容涉及众多专业部门用语和行业用语,每一用语都有各自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不同用语之间有的是包含关系,有的是交叉关系。为此,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要培育多领域、多学科的理论素养,加强年鉴编纂理论学习,在厘清类目、分目、条目的相关内涵基础上,才能设计好科学的年鉴框架,编成具有现实服务价值和存史价值的年度资料文献。如,《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党的地方委员会的工作职能,指出党的地方委员会主要实行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对本地区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组织的主张成为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者其他政令,加强对本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任免、管理、推荐干部,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等依法依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对本地区群团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动员、组织所属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一些地方综合年鉴中,市委、县(区)委的框架设计主要有“综述”“重要会议”“调研督查”“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机构编制”“台湾事务”“老干部工作”“党校工作”等分目。这些分目的设计,多数着眼于党委部门工作,未能充分凸显党委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职能作用。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赣榆年鉴(2020)》“政府”类目设有“综述”“区政府常务会议”“信息公开”“依法行政”“行政审批”“国资管理”“编制工作”“信访工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9个分目。这些分目、条目缺少地方人民政府的相关决定、命令,缺少对行政工作人员的管理等主要内容,将政府下属的少数部门事务列入政府的类目,未能全面准确反映出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行政管理职能。由于对党委、政府的机构职能内涵不清,导致框架设计不尽科学,简单化地将党委、政府的下属部门职能等同于党委、政府的领导职能。

        再如,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有“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治理”,但编纂者对这些类目的内涵把握理解还不够准确、全面。如,社会生活涉及广泛的社会日常生活内容,“我们通常所说社会生活,至少应该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但是地方综合年鉴主要着眼于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相对的社会生活。社会事务也叫公共事务,涉及政府履行社会公共管理的诸多职责,内涵也十分丰富。社会治理是指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涉及社会治理制度、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社会心理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内容。只有准确把握诸如“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治理”这些概念的本质内涵,厘清其概念外延,才能建立起较为全面、科学、合理的年鉴框架。

        (三)适时调整结构,彰显年鉴框架的时代印记

        框架结构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年鉴编纂者只有及时地补充新内容,创新新形式,年鉴才能避免同质化,常编常新。“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各地每年的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焦点会有所不同。年鉴要提升品位、提高价值,就要关注本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建设的年度焦点,把视角向全社会延伸,关注好当前的社会热点。比如老龄化、人民生活、流动人口等内容。”如,信息经济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年鉴编纂者要关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信息软件、机器人、信息安全等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又如,社会保险作为民众最为基本的社会保障,编纂者既要关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原有保险种类,也要关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新近出现的保险种类。为此,年鉴编纂者要以开放、发展的框架设计理念,密切关注本地报纸、网站、会议、汇报材料、调研报告等信息渠道,聚焦时代发展主题主线,进行年度常规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时俱进地对原有框架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框架淘汰掉,将年度里新事物、新经验、新典型、新成果、新问题纳入到所编年鉴的框架之中,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谱写年鉴编纂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徐学鸿,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史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二级主任科员。)